第13章 酒色财气
A+ A-

  “朕听闻,酒色财气,乃昏君最爱。朕有意立下决心,远离这四物。”

  朱翊钧陷入回忆:“酒乃断肠毒药,古书上说,夏桀酷爱饮酒,商纣王作酒池肉林,自古饮酒误事伤身,甚至亡国者不在少数。

  色是刮骨钢刀,色迷人眼,纵情乱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以至于有妲己、杨贵妃等红颜祸国殃民之说。

  财是惹祸根苗,四方之财聚敛入仓,当为国为民,而非为朕一己私用。搜刮过度,则会民怨沸腾。周厉王贪财好利,收山川之利归于己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结果被国人驱逐。

  所以朕之前说,要裁减宫中用度,就是这个道理。朕要节制自身,增添国用,减轻民负。

  气是雷烟火炮,远的不说,近如高拱,若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不至于有这一遭。”

  张居正越听心中越是惊讶,听到最后,他俯首一拜,大赞道:“酒色财气,这四关人人难过,圣上如此年纪,便有此心,极为难得。”

  话头一转,张居正劝谏道:“不过王安石曾经说过——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这四物要有所节制,而不是一味的远离。只有那出世离尘的修士,才能跳出酒色财气这四道墙。圣上要治凡世,就不能脱俗。”

  朱翊钧点头认可:“朕虽不喜喝酒,但时节宴饮,祭祀之时,一两杯亦可。

  至于美色,朕年岁尚幼,不好此事。美人在怀,与我无用,不如多读几页书。所以近几年朕不会再选宫女。等大婚时,选几位贤良淑德之人为后为妃即可,朕不着急。

  朕富有四海,无需着眼于珠玉金银。国库充足,民用丰实,才是朕真正的财富。

  意气之争跟是如此,朕为君主,一言一行,会影响到亿兆子民,所以朕也会一日三省吾身,第一,绝不意气用事……”

  “圣上都明白,便不需要老臣赘言了。”

  朱翊钧不好意思道:“朕就是想让世人都知晓,朕要做一个好皇帝。奈何朕文采实在一般,需要先生润色,将朕的意思写成一文,传抄下去。”

  明初洪武永乐时,皇帝的圣旨都不用人润色,说的都是大白话,用俺用恁之类的字,十分接地气。

  如今两百多年过去了,就像刘邦定礼仪而分尊卑一样,圣旨开始有翰林负责润色,多了许多偏僻词语,以彰显逼格。

  不过朱翊钧不熟悉其他翰林,便把这个工作交给了张居正。

  这本身也是内阁的工作之一。

  “臣遵旨。”

  张居正心中叹息,现在这个小皇帝,真让他发愁。

  以前也愁,愁嘉靖隆庆各有心思,只在乎自己享乐,将自己的喜乐置身于江山万民的苦痛之上。

  他有心一展宏图,治国理政,劝谏君王做一个圣明贤君,却总是一腔热血付诸东流,想做一点大事,都困难重重。

  如今小皇帝把变法革新的机会都交给了自己,同时也表明要做一个好皇帝,看上去似乎顺风顺水,自己就能做一番大事,名留青史,可他总觉得缺点什么。

  张居正脑海中灵光一闪,终于明白过来。

  小皇帝太过聪慧,又满怀心思励精图治。无需自己劝谏,就主动向“圣贤君主”的形象靠拢,让自己有种打在棉花上使不出力气的难受感觉。

  皇帝要是那么完美,还要自己做什么,换成别人当首辅,又有什么区别?

  他有心深究,想了想又放弃了。

  就算是明君当朝,也得有贤臣辅佐,才能治理天下。

  或许,自己就是这个时候应运而出的“贤臣”吧!

  “说到写文章,朕不需要像过去给世庙写青词时那般辞章华丽,或謷牙诘屈。朕要的就是直白朴实,简练,像白乐天的诗一样,孩童和老妇都能看懂,但不能太平铺直白,像乡野村夫那般粗俗,得有一点文采修饰,毕竟朕是想流传后世的……”

  听着朱翊钧在那里当甲方提要求,张居正的嘴角显露一抹笑容。

  小皇帝提高难度,熟悉的感觉回来了。

  张居正信心大增,声音洪亮:“请圣上放心,臣定然不辱使命。”

  “倒不必这么郑重,只是一篇文章……”

  见张居正这个模样,朱翊钧反倒有些不好意思。

  张居正自信笑道:“圣上莫要小看臣,臣幼冲之龄即写八股,年少中举、登科,写了几十年的文章。”

  朱翊钧点点头,表示认可。

  他以前看鲁迅先生的文章,说八股文虽然在后来成为了保守僵化的标志,被革除。但是学写八股的过程极其锻炼人,八股文写久了,“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再写什么文章,都能得心应手。

  好在他是皇帝,不用科举,这辈子都不用苦苦专研八股,搞得连项羽拿破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昨日臣去探访高拱,他已经认错,知道圣上乃是聪慧天子,一心要做大事。所以他将过去积累的一些文章笔记,交给了臣,要臣转呈给圣上。”

  书册很多,张居正放在了文华殿外,朱翊钧一个眼色,近侍孙海赶紧走过去,将一摞书册都抱了过来。

  孙海乐呵呵道:“万岁爷,册子还不少,这桌案都快没地方了。”

  朱翊钧看看自己身前的桌案,不由失笑。

  他在这勤学读书,堆满了经史书籍,还要留出空当摆放笔墨纸砚,都快把这桌案堆成初三高三的小书桌了。

  “先放一边,等下左右各摆一案,方便朕读书。”

  朱翊钧是个实用主义者,并不在意文华殿的摆放到底该遵循什么规矩,反正他是皇帝,可以任性一点。

  “这些册子,都是高拱近些年治国主政,理财用兵的一些想法,与臣有暗和之处,也有不和之处,臣不敢欺瞒擅专,都交给圣上。圣上读的时候,若是有哪里不明,可随时传召臣等。”

  “哦?朕毕竟年幼,所知不多,只晓得你二人都有变法革新,匡扶国家之心。有何异同,可与朕细细说来。”

  张居正进一步解释道:“高拱理政之时,国用匮乏,以至要先帝发卖抄家严嵩所得的珠玉宝器。群寇环伺,力不从心。所以他以理财为主,安抚四夷。北与俺答封贡互市,南则开海通商,节制开支。以此集聚财富,丰实国库,避免国家倾覆。

  与此同时,他不忘边事。戚继光都督九边,张学颜巡抚辽东,殷正茂领兵两广,已有初步成效,边患比几年前,已经大为轻减。

  而臣觉得,理财固然重要,吏治更为关键!”

  略微思考一番,张居正回想道:“臣于隆庆二年,上疏先帝,铺陈六事,一要省议论,二要振纲纪,三重令典,四核名实,五固邦本,六陈武事!

  其中第五条、第六条与高拱大致类同。而前四条,是臣更加重视的。”

  朱翊钧思考一番,明白了。

  高拱是想先发展,以免财政崩溃。

  国用充足,再改其他,朝堂才能平稳。

  而张居正同时期想的是在发展的同时,更要清理吏治,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双方都不算错,只能说侧重点不同。

  高拱主导革新开放,积蓄财富。

  如今国库比起隆庆初年,要丰实许多,有了清理吏治的底气,可以走张居正的路线了。

  “朕之前已说过,国政都托付给先生,这几条大略不错,先生可理出细则,以此施行。高拱的册子,朕要慢慢细看。”

  张居正躬身行礼道:“臣遵旨!”

  “对了,说到高拱要走,昨日廷议时,有没有定下新的内阁和吏部人选?”

  “臣等商议,有几人可入列,谨为圣上拣选。适合进入内阁者,有左都御史葛守礼、大宗伯吕调阳,掌吏部任天官者,可选本兵杨博,大司徒张守直。”

  “唉,何必都要用周时古称……”

  朱翊钧听的头疼,什么大司马大司空的,直接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多省事,非要弄个尊称,让自己脑子得转一个弯,才能想明白。

  张居正惶恐一拜:“此乃国朝多年流俗,以上古三代之官称,称呼掌五府六部之人。”

  “朕没有怪你的意思。”

  朱翊钧摆摆手,他只是还没有完全适应古人这一套习俗。

  后世一样有不好明说,要用代称的,直说就要被审核。

  “朕听说,葛守礼为人守正平和,几年前众皆弹劾高拱,只有他不肯从众签字,不管朝议如何汹涌,仍然能够坚持自己。在内阁反而是屈才了,仍旧掌都察院,让吕调阳入阁吧。

  至于吏部的位置,需要有一位老成持重,威望足以令众信服者。朕之前查看档案,杨博年岁更长,就让他掌吏部,稳定人心吧。”

  “臣遵旨。杨博掌吏部,兵部空出来的位置,臣推举谭伦,他对九边很熟悉,圣上若想了解九边兵事,可咨问他。至于吕调阳空出来的礼部……臣觉得陆树声比较适合。”

  “可以,他们名声在外,都是不错的人选。”

  对于这几个名臣,朱翊钧有印象,其实选谁都算不上错。

  聊到这个,朱翊钧突然有个想法:“朕有点好奇,如果六部之外,再增添一部,到时候又该用什么来称呼呢?”

  张居正大吃一惊,小皇帝这么说,显然是有这个心思。

  他忙劝谏道:“圣上,五府六部乃是祖宗朝定制,梳理我皇明天下万民万事,不可擅动。如今朝堂初稳定,更不可起这个念头,惹得人心浮动。”

  “朕明白,只是说笑罢了。”朱翊钧一摆手,略过这个话题。

  他知道,明朝可以算典型的大部制。

  六部尚书在明初起就是最位高权重的大臣,哪怕如今内阁权势上升,依然没有影响到六部的重要性。

  哪怕强势如高拱,也要以首辅之尊,兼任吏部尚书。

  一旦对六部职能进行拆分,不只是单纯多了一批官位,需要增添一笔官员俸禄,而是彻底改动大明的制度!

  朱翊钧明白,现在还不是动手的时机。

  他随口想了个新话题:“朕听说,高仪重病在床,一直都没好。他也是国朝重臣,朕心中挂怀。近几日朝堂大变,朕担心他心里不安,影响养病。

  朕本想传派太医为他诊治,但是念及父皇之事,不放心这些太医。先生可于京中请几个医术高明的,给高仪看看。”

  张居正叹息一声:“高子象为人寡欲喜静,他旧居因火灾焚毁后,没有重新起宅,而是寄居在友人家中,没有滕妾服侍。或许正是因此,起居缺乏照料,才一病不起。臣之前亲自看望过,奈何顽疾沉疴在身,只能慢慢将养。”

  朱翊钧感叹道:“如此清廉,洁身自好,就像海瑞一样,真是难得。”

  张居正一听,还以为皇帝在点自己,还好他久经官场,脸皮早练出来了,面色丝毫不变。

  大明官俸在明初时算得上体面,寒暑还有冰炭赏赐,时节亦有银钱布帛分发。

  但是国朝两百年,明初的俸禄,放到现在,早就不够体面生活了。更别说时不时的,国库不足,官员俸禄还要欠着不发。

  京官被逼着借贷上班,领先后世几百年。

  地方官仗着手中权力,压榨百姓,收敛钱财。京官就靠着欺负地方官,吃肉喝汤。

  甘于贫寒的是极少数,拿成严嵩、徐阶这种巨贪的,也是少数。

  大多数人,不能免俗,多少拿点。

  如果坚持不拿的话,反而是不合群,很容易受到排挤。能够坚持自我,在这种环境中脱颖而出的,更加难得。

  张居正心中突然转过一个念头,官员薪水该加一加了。

  高薪不一定能养廉,但是低薪,肯定少不了灰色收入。

  他有心治理吏治,但没奢望过大家都和海瑞、高仪一样,面对诱惑,仍然能不忘初心。

  一想到这,张居正不由得再次钦佩起朱翊钧节制自身欲望,远离酒色财气的心气。

  “或许,这就是圣君之象吧!”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张居正中暑了,不如我们…… 第2章 首辅高拱要造反 第3章 包藏祸心 第4章 权力让人上瘾 第5章 不能学弱宋 第6章 为王安石翻案 第7章 变法革新第一令! 第8章 苦一苦先帝,骂名我来担 第9章 四菜一汤 第10章 鱼都臭了 第11章 立威弘德,宽严并济 第12章 当今圣上有大帝之资 第13章 酒色财气 第14章 皇帝的寿命 第15章 快请李时珍! vip 第16章 说话管用就是权力 vip 第17章 初入内阁 vip 第18章 敲打 vip 第19章 尊号 vip 第20章 君子和而不同 vip 第21章 反对我的都给一百万 vip 第22章 下雨天留客天 vip 第23章 皇帝的课表 vip 第24章 给高拱的信 vip 第25章 高拱离京 vip 第26章 废漕改海 vip 第27章 节约的目的 vip 第28章 孤儿军 vip 第29章 为胡宗宪鸣冤 vip 第30章 司法的意义 vip 第31章 好太监,坏太监。 vip 第32章 大老虎张宏 vip 第33章 京察,启动! vip 第34章 考成法 vip 第35章 不配当总宪 vip 第36章 起居注和《万历会计录》 vip 第37章 户部弊病 vip 第38章 阁部之争 vip 第39章 富贵长久 vip 第40章 荷花案 vip 第41章 秉公办案 vip 第42章 无名侦探朱翊钧 vip 第43章 封路 vip 第44章 杀鸡就用牛刀 vip 第45章 北京疑似过于城市化了 vip 第46章 结案 vip 第47章 上架感言 vip 第48章 清汤大老爷 vip 第49章 造大船,闯大海 vip 第50章 风浪越大,鱼越贵 vip 第51章 道德底线有待降低 vip 第52章 戚继光的威名 vip 第53章 大象牌烟草公司 vip 第54章 大象外交 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