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鱼都臭了
A+ A-

  “每餐只要四菜一汤?”

  李贵妃大吃一惊。

  虽然她现在茹素,但是每天用膳,菜样依然不少,有野菜,有菌菇,有各色豆类制品,几十张金银盘子,很有排场。

  不如慈禧太后一顿一百零八道菜,但也不是寻常人家能比的。

  一下子要缩减这么多,哪怕是李贵妃都觉得过分。

  见李贵妃脸色有异,朱翊钧打了个哈哈,其实他这是故作惊人之语,并非一定要只剩四菜一汤。

  他记得鲁迅先生所说——中国人是喜欢调和的,拆窗户,大家都不同意,但是你要拆屋顶的时候,大家就同意拆窗户了。

  指望现在的帝王家如后世总理一般简素,太难为人,但是一些不必要的奢侈排场,还是可以裁撤的。

  “儿子记得,爹爹曾因为心中不忍,停止食用驴肠。”

  朱翊钧先提起隆庆,当年还是裕王时他就十分喜爱驴肠,听说自己这个原体出生的时候,还吃了一顿来庆祝。

  不是学谦哥吃大肠刺身,而是洗干净后,浓油赤酱的烧煨,类似于后世鲁菜经典的九转大肠。

  因为这一道菜做法十分复杂,耗时漫长,所以每天都要杀一头活驴,预备着隆庆点选。

  当他知道要这么奢侈后,都吓了一跳,决定不再吃驴肠。

  李贵妃不以为意:“那只是罢了一道菜,你若有哪个菜不喜欢的,以后再也不上了就是,何必精简到这个地步。”

  朱翊钧装作思索的模样说道:“儿子曾听闻,洪武爷爷时,念我皇明创业艰难辛苦,为了让后人不忘记祖宗的努力,特意要求,早晚用膳都要有一道苦味野菜。虽然我不怎么爱吃……”

  朱翊钧吃不下苦的,苦瓜之类是一口都不碰,宁可吃寡淡的青菜。

  他自后世而来,虽说没有皇帝的排场,但是自小食用的蔬菜水果,牛羊猪鱼都经过了科学选育。使用的调料则经过商家的激烈竞争,就算是厨艺和厨具都有着数百年的进化。

  在金钱的加持下,全球的食材、调味品都能买到。

  没有全球化和现代冷链的加持,许多好东西根本运不到京城。

  如北极海贝,南国榴莲,皇帝哪里见过?

  许多东西,无非是吃个新奇,还伴随着寄生虫等风险。

  在这个时代,他可不想成为第二个陈登。

  (和申鹤斗智斗勇,实在写不出来,这段全部删掉,本章后面有被申鹤嫌疑的,全都修改,o(╥﹏╥)o)

  曾经沧海难为水。

  哪怕现在不再由光禄寺提供御膳,转而由冯保、王臻等大太监选派厨师,轮换提供,依旧差了许多。

  食材相对局限,好比南方上贡的鲥鱼,虽然有冰块,但是保鲜能力依然不够,导致送到京师的时候,鱼都已经臭了。

  厨子们不好明说,干脆直接用臭了的鲥鱼做菜,反而京师的皇帝太监们都吃惯了,以为真正的贡品鲥鱼就是这个味,不臭不正宗。

  当这些太监来到南京品尝到新鲜鲥鱼后,还以为是假的。

  就这样的臭鱼,没有经过正确的风干腌制,不知道滋生了多少细菌微生物,吃下去后胃肠哪受得了?

  有道是病从口入。

  别的皇帝不懂,随便吃,朱翊钧是不敢进肚的。

  吃的东西,不要求多,不追求过于精美,但求健康。

  像这样的例子,可不是一个两个。

  朱翊钧不怎么在乎口腹之欲,他更想励精图治,做一番大事业。

  当然得保护好自己的身体,长命百岁。

  所以在饮食方面,同样要有所革新。

  李贵妃莞尔一笑:“娘就知道你爱吃肉,这几日天天让你吃素,是苦了你了。”

  朱翊钧摇摇头,道:“儿子已经长大懂事了,知道野菜虽然苦,但是老祖宗给后人定例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就叫忆苦/思甜。”

  “忆苦/思甜?”

  李贵妃点点头,她知道御膳中一直都有野菜,但一直没想过洪武定下这个规矩的道理。

  “对,儿子以此知晓祖宗建立基业之艰辛,更加珍惜这皇位之不易。勤政爱民,做个好皇帝。不做荒淫无道,奢靡享乐的昏君。”

  李贵妃眼前一亮,她最爱听这些话了。

  “儿子心中估算,一餐用膳,米面菜肉,不过两斤上下,再多就吃不下去。

  而每餐菜品足足有三四十种,有些连碰都不碰,是纯粹的排场。剩下的都要赏赐给宫人。如此太过浪费,不如干脆裁减一些。

  四菜一汤或许夸张了,但裁撤大半,每顿都换菜样,又不浪费,又能满足口腹之欲。

  每餐可省的银钱或许不多,但是积土成山,累积到一年,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李贵妃听懂了,但她沉吟不语。

  有道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李贵妃好不容易从贫家小女进阶成贵妃,甚至是太后,哪里舍得这些排场享受。

  人性使然,难以避免。

  “我儿有所不知,每餐所剩,都会赏赐下去,以此笼络人心。如果剩的太少,如何得用?”

  李贵妃想到了一个反对的理由。

  朱翊钧听着有点别扭,这种说法让他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个故事。

  宫中一位贵人,因为财政困难,因此免去了免费提供给太监宫女的消暑绿豆汤,省下的开支中,取出一半折成现银发放。

  实际上这一项革新并不成功,还引来了诸多不满。

  绿豆汤能惠济底层宫女太监,天热时多少能喝上一口,取消后,发放的银钱就不一定到自己的手里了。

  而且宫中物价腾贵,同样的钱,都不一定能买来一碗绿豆汤。

  但御膳不一样,细细思索后,朱翊钧想明白了,这完全是两码事。

  能够被皇帝赏赐御膳剩饭的,都是皇帝亲近熟悉的大太监,位高权重,平时没少贪图享乐,并不稀罕这一顿剩饭能不能让他们吃饱。

  可能在领赏谢恩后,回去就倒掉,吃大厨新作的,更合自己口味饭菜了。

  他们要的只是皇帝亲近信任的态度,哪怕只是一口汤,都足够了。

  朱翊钧坚定道:“御膳剩下的饭菜,赏赐并没有定例,并不需要以此来笼络人心。节省银钱后,可以拿出一部分,用作日常赏赐,都是一样的。”

  见李贵妃动摇,朱翊钧劝道:“娘亲您想,我等天家日常用度,都是要务求尽善尽美。

  比如宪庙爷爷的成化鸡缸杯,如今已成难得的珍品。

  儿子听说,大内御用的瓷器,在烧制的时候,如果同一批瓷器中有一个瑕疵,整个这一批的瓷器都要砸毁,重新烧制。

  御膳也是如此,不管米面菜肉,都尽要最好的。我等吃上一斤,可能膳房要挑拣十斤,采买的要选购百斤,百姓的负担就是千斤……

  儿子只是裁减几道菜,但是会有几百个百姓因此松一口气,日子过的更好。”

  “何至于此!”李贵妃皱眉。

  “或许说的夸张了一些,但大意如此,民间称此为‘层层加码’。

  娘亲请想想,我等吃山珍海味的时候,底下这些采买,经办的人,过了一手,能不趁机也吃上一口?你一口我一口,本来只需要十斤的量,就变成了百斤,千斤。

  所以儿子想,干脆自己重新规范,定下规矩。约束好自己,再约束下面这些人。不然我们奢靡享用,却一味的要求底下人过苦日子,人心能服?”

  朱翊钧指着身边几个金银大盘,上面盛装餐后的水果和点心。

  宫廷果盘,也有形制。

  果盘均用二尺盘粘砌,每盘高二尺,按照记载,每年光是各色果品就需要九万四千多斤。

  “娘亲,这一个金盘子,要耗费多少银钱?”

  李贵妃摇头不知。

  “儿子听说我皇明黄金出产极少,如今大多在云贵之地,采集不易,还时常因此发生民乱。

  父皇曾几次采买金子,用来打造器具,还被朝中官员上疏劝谏过。想必这个金盘子造价不菲,而每餐所用金盘,何止十个?

  如果每餐减少菜品,这些金银盘子,都可以熔炼,弥补内帑,或做国用。”

  朱翊钧让人去找旧档,《南京光禄寺志》,其中存有太祖时的用膳记录。

  “娘亲您看,太祖爷爷时,早膳一顿十二种,午膳一顿二十种……不如恢复祖宗朝制度。”

  祖制不适合当下的,朱翊钧要改,如果祖制比当下的更好,他就化身成为维护祖制的复古派。

  有洪武时的资料作为例子,李贵妃终于勉强同意。

  说起洪武,朱翊钧趁热打铁道:“儿子今天看到了尚膳监的穆进德,他说南京的鲋鱼已经进献到孝陵,祭祀给了太祖爷爷。余下的装上船,正在走运河,等到月末就能进京。之后进献太庙,然后可用于御膳。

  娘亲对这鲥鱼可有印象?”

  李贵妃点头:“年年同鲜梅,枇杷等物一同进献,娘亲哪有不知道的。”

  “但是儿子最近才知道,原来南京的鲥鱼,并不是臭的!”

  李贵妃面露惊讶之色。

  她在裕王府时,因为嘉靖皇帝信奉“二龙不相见”,所以裕王的日子其实也是紧巴巴的,当时都没见过这等贡品。

  她进宫后才吃到鲥鱼,以为就是这个味,所以不怎么爱吃这个,更喜欢同批上贡的枇杷等南方水果。

  “娘亲您想,京师附近,同样上贡许多新鲜河鱼海鱼,哪有臭的?这分明是因为路途遥远,放臭的!”

  “天家贡品不是用冰块保鲜吗?”

  “儿子不知,或许是冰块不够,或许是有人偷偷把冰块卖掉,贪墨了这笔银钱。总之,要进献给太庙的贡品都有这样的问题,我等日常吃食,岂会没有其他弊病?

  但日常用膳的制度,是一定要革新的!”

  李贵妃终于意动,无奈道:“你要如何?”

  “唐时杜牧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话说的就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派人千里迢迢的把南方的荔枝运到长安供她吃。

  结果呢,安史之乱,打断了盛唐气象,这就是前车之鉴。儿子之前读唐史,一想到盛唐由此转衰,心中总是痛心不已。

  这鲥鱼产自江南,至我京师处,有两千多里路程,为此要用多少人马,多少船只,多少冰块?昼夜不停的运送,鱼都要变臭,何必再吃它,不如免除这一进贡!”

  “依你依你,这个鱼不吃了!”

  李贵妃无话可说,终于退让了一步,但是朱翊钧并不满足。

  “娘亲,弊病不只是这一条鲥鱼。其他的采买,也要有所限制才行。比如这京师的银鱼,尚食监在此特意办了一个鱼厂,用来捕捞银鱼,其中不知要消耗多少民力?”

  “难道你连银鱼都不让娘亲吃了吗?”李贵妃气急。

  小银鱼,算是京津特产之一。

  这东西细长而透明,没有鱼鳞,洁白如玉,看不出脏腑。

  看上去就和别的鱼不一样,干净又卫生,所以有“面条鱼”的叫法。

  李贵妃礼佛,吃这个只当是吃面。

  “娘亲别气,之前儿子看到奏章,说银鱼厂,已经成为了祸害当地的弊政之一。

  弘治时就有诗提及,

  ‘潮河吞吐海潮回,宫厂黄旗压境开。弦诵喧啾无犬吠,却惊中使打鱼来’。

  说这宫中恶政,已经惊扰得地方鸡犬不宁了!

  儿子心想,可以裁撤鱼厂,节省人员和开支。免得他们仗着是为了宫中办事,就欺负当地的百姓。

  这些人可以自行捕捞,运到京师售卖,再由宫中采买,我们一样可以吃到。”

  当地的太监们趁着征收银鱼的机会,还会加增苇网税,将不出产银鱼的地方也扩大增收银鱼税,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李贵妃气缓。

  “关于采买……儿子还想起一首诗,是白乐天的《卖炭翁》。”

  朱翊钧背诵道:“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李贵妃本就出身泥瓦匠家庭,一听开头,就觉得有几分熟悉,她的父亲李伟,当年不也是为了家中衣服吃食,每天劳作,十指发黑?

  如今过上了好日子,因为这诗,已经快要忘却的童年回忆,都想起来了。

  本来还在抵触的心里,不由得缓和了几分。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又说中她的心坎,京师的冬天,十分难熬。

  她小时候每次过冬,都是冻过来的,就算刚到裕王府的前两年,因为只是底层宫女,依然不好过。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听到最后,李贵妃忍不住流出两行清泪,同情这个被强迫交易的老翁。

  朱翊钧气愤道:“娘亲,儿子看韩昌黎的书,也有说及这些的,说是宫中的宦官们强要百姓之物,低价收购,黑心的不给分文,胆大的甚至要要‘进奉’和‘门户’钱。

  老百姓拿着自己种的菜、养的羊,不但拿不到一个铜板,反要搭进去不少!”

  “这都是唐代的故事,我皇明不会有的。娘亲记得太祖爷曾经定下规矩,说宫中采买,要比市价高出一成,以此表示天家宽厚,不欺负百姓。”李贵妃宽慰道。

  朱翊钧冷笑:“唐时难道就定下了规矩,要宦官们这般行事?这种事情,我皇明就没有?儿子都已经看过弹劾的奏章了!

  如陈洪孟冲这等奸人,他们蛊惑爹爹,仗着恩宠,手底下负责采买的太监,就曾这般欺压良善百姓。娘亲如果不信,去问冯保就是了!”

  其实他根本没有证据,但是如今冯保哪敢和自己唱反调?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张居正中暑了,不如我们…… 第2章 首辅高拱要造反 第3章 包藏祸心 第4章 权力让人上瘾 第5章 不能学弱宋 第6章 为王安石翻案 第7章 变法革新第一令! 第8章 苦一苦先帝,骂名我来担 第9章 四菜一汤 第10章 鱼都臭了 第11章 立威弘德,宽严并济 第12章 当今圣上有大帝之资 第13章 酒色财气 第14章 皇帝的寿命 第15章 快请李时珍! vip 第16章 说话管用就是权力 vip 第17章 初入内阁 vip 第18章 敲打 vip 第19章 尊号 vip 第20章 君子和而不同 vip 第21章 反对我的都给一百万 vip 第22章 下雨天留客天 vip 第23章 皇帝的课表 vip 第24章 给高拱的信 vip 第25章 高拱离京 vip 第26章 废漕改海 vip 第27章 节约的目的 vip 第28章 孤儿军 vip 第29章 为胡宗宪鸣冤 vip 第30章 司法的意义 vip 第31章 好太监,坏太监。 vip 第32章 大老虎张宏 vip 第33章 京察,启动! vip 第34章 考成法 vip 第35章 不配当总宪 vip 第36章 起居注和《万历会计录》 vip 第37章 户部弊病 vip 第38章 阁部之争 vip 第39章 富贵长久 vip 第40章 荷花案 vip 第41章 秉公办案 vip 第42章 无名侦探朱翊钧 vip 第43章 封路 vip 第44章 杀鸡就用牛刀 vip 第45章 北京疑似过于城市化了 vip 第46章 结案 vip 第47章 上架感言 vip 第48章 清汤大老爷 vip 第49章 造大船,闯大海 vip 第50章 风浪越大,鱼越贵 vip 第51章 道德底线有待降低 vip 第52章 戚继光的威名 vip 第53章 大象牌烟草公司 vip 第54章 大象外交 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