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苦一苦先帝,骂名我来担
A+ A-

  “变法革新第一令?”

  张居正琢磨一番,欣然认可。

  “皇上提的这个标点符号,确实不错。

  过去虽然有所标注,但大多只有圆圈和点点两种,意义不够明确,如今有句号、问号等标注作为规范,日后不怕有人混淆。只怕此令虽好,依然有人反对。”

  朱翊钧轻轻皱眉,这点小事还要反对,难道当臣子的都是杠精,闲着没事干了?

  他恨不得直接对张居正说,不换思想就换人,谁敢和朕对着干,谁就滚蛋!

  但是转念一想,自己刚刚驱逐高拱,权力不可轻动。

  第一次做出更改,总要让他们一个心服口服。

  否则,以后所有命令都强压下去,会败坏风气,导致下面阳奉阴违。

  就像王安石推广青苗法的时候,过于急切,结果底层官吏为了满足KPI,强行摊派,歪曲了上面的施政初衷,搞得百姓怨声载道。

  朱翊钧想了想,冷静下来道:“朕要变法革新,以此令来开启新时代。给半个月的时间,也是让群臣增益补漏的,谁有不同意,先上疏说明情由。”

  他也希望能够借此了解到群臣的思想动态,谁是喜迎新政,谁是顽固保守。

  就算有反对者,他也不想用打板子的方式强行使其屈服。

  毕竟自正德嘉靖以来,臣子们已经不怕被打板子了,反而觉得这是一个扬名立万的好机会。只要挨过去没死,自己就成了敢于对抗皇帝的强硬直臣,在士林中能得到诸多无形好处。

  就算真被打死了,正可借机留名青史。

  怀有这种苦行僧精神,情愿殉教心态的官员并不是一个两个,他们可能并不贪污,也不偷懒坏事。

  但总是爱和皇帝作对,想拿皇帝当垫脚石。

  用强硬手段,败坏的是自己的名声。

  朱翊钧想把自己珍贵的名声用在更重要的地方,可不能浪费到他们身上。

  见朱翊钧让了一步,允许反对者上疏,张居正松了口气。

  他就怕小皇帝因为年纪幼小,不懂权谋,太过执拗。长此以往,难免走错路,把国家带入万丈深渊。

  此事议定,两人心情都轻松许多。

  朱翊钧赐下茶点,让张居正休息片刻。

  饮了两口茶,他随口问道:“先生如若身体尚可,不妨同朕讲一讲天寿山的情形。事关父皇陵寝,朕做为儿子,不敢不用心。”

  朱翊钧自后世穿越,才懒得管隆庆这个便宜老爹,最多感慨一句他死的早死的好,方便自己能够执政更久。

  但是隆庆皇帝的陵寝,注定是一项国家重点工程,涉及至少上百万两白银的开支,上万人的招募。

  明末时,万历泰昌接连驾崩,两个大工程,对于当时的大明财政来说,就是一项难以承受的重负。

  在他的记忆中,修建泰昌陵寝花费的银子,甚至还拖欠了许多年。

  趁着现在这个项目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朱翊钧打算插上一手,做出对国家更有利的调整,也算是为后世做出定例限制。

  哪怕将来再有皇子皇孙想要突破,多少也是一层阻碍。

  张居正面色犹豫;“事关先帝陵寝,臣等不敢轻心。前几日,礼部左侍郎王希烈见永陵左侧潭峪岭风水尚佳。

  但是臣同礼部右侍郎王锡爵等人一同前往探查后,发现还有一处旧地,更为合适,因如今国家财政依旧困难,能借此节省许多银钱。

  只是担心这一旧地,有损皇上的孝名……”

  “先生但说无妨。”

  张居正回忆道:“嘉靖初年,世庙有心为睿庙迁陵,因此在大峪山修建地下玄宫。

  后来世庙改了主意,将承天府(湖北安陆)纯德山的王墓,升格为显陵。嘉靖十八年时,亲自护送慈孝太后梓宫,与睿庙合葬在显陵。

  世庙驾崩时,另选在十八道岭修建永陵,这一地下玄宫因此空置……”

  朱翊钧明白了,这是让隆庆去住他爹给他爷爷奶奶修的坟墓,借此省钱。

  就是说出去不太好听。

  朱翊钧问道:“一座帝陵,需要开支多少?”

  “各陵大小规格不一,也有因天时等原因多次返工因此加费的……先前太过久远,臣记不得,只记得世庙永陵的花费,折银大约八百万两。”

  朱翊钧惊的倒吸一口凉茶,差一点被呛到。他只记得花了很多,没想到要花这么多。

  八百万两银子,目前国家白银税收,不过两三百万两,即便加上粮食布帛之类的实物税收,折银后总共不会超过三千万两白银。

  放到后世,按照国家财政收入占比来算,相当于四万亿!

  到底是嘉靖太奢侈,还是说银子都被干活的给贪了?

  不管怎么说,他都要降低总开支。

  几百万两白银,砸都能砸死俺答了,非要用到给死人修墓上。

  隆庆又不是秦始皇,没资格这般奢侈。

  “所以,你们想用那处旧玄宫,借此节省开支?”

  张居正点头:“臣等确有此意,地下玄宫需要挖空山体,最是费银费时,使用此处,亦可使先帝早些安宁。”

  朱翊钧立刻同意下来,旧的地下玄宫空着也是空着,不能浪费。

  “此事朕已同意,先生无需担心。朕记得父皇临终前,亦曾对朕说起过此事。父皇说国事艰难,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百姓困苦,吾等天家,坐江山,为社稷主,当心怀百姓,爱惜民力。

  所以,此事不只是朕,父皇也是同意的。若有人非议,苦一苦父皇,骂名朕来担。”

  “先帝圣明,皇上圣明!”

  张居正立刻拜倒行礼,衷心称赞朱翊钧。

  他在裕王府时便和隆庆相识,至今已有十几年,对隆庆的性格再了解不过了。

  这话一听上去就不像是隆庆能说出来的,按照隆庆喜好奢侈的性子,断不肯节省。多半是小皇帝假借隆庆之口。

  反正没人能够拆穿,还能给隆庆增添一点贤名,想必没人会反对。

  这样一来,至少能省下百万两白银,户部工部都能松口气。

  他准备回去就尽快行文,将此事定下,免得小皇帝反悔。

  当然,肯定要有礼部工部等相关部门的共同签字,以示集体决策,万一出事了都不用背锅。

  “除了地下玄宫,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花大钱?”

  对于明代陵墓,朱翊钧最熟悉的还是万历自己的。

  考虑到自己已经穿越,将来的定陵肯定与历史完全不同。他可不希望后世某个吴姓学者,带头提议,挖自己的坟。

  “陵寝之上,还有按照规制需要建设的陵园,其中明楼宝城,配享宫殿等,这些按照礼制皆应齐备,不便减免……”

  张居正暗示朱翊钧,不能太过分,要给隆庆最后留点面子。

  没想到朱翊钧没听出来,他觉得这些还是太费钱了。

  朱翊钧想了想道:“按照礼制,该有的自然不能减免,但是具体规模,可以商榷。可查看一下历代先帝陵寝,具体规制大小。吾等子孙,不可超越先祖。”

  他要看看谁的陵寝最小,以此为借口,把隆庆的陵寝修小一点,再省点钱。

  “朕将来也是如此,定不会超过父皇陵寝的规制。也要以此成为定例,以免后世有不肖子孙,贪图享乐,徒耗民力。”

  张居正心中惊讶,他没想到,小皇帝的思想觉悟有这么高。

  之前还可以说是忧心国家,担心自己的皇位不稳。

  但是现在这番话,如果不是真心这么想,完全没必要说出来。

  真真一副圣君明主的气象,虽然小皇帝太过年幼……

  想到年幼,张居正心中失笑,自己在这个年纪,已经熟读四书五经,做通八股,再过两年就中了秀才。杨廷和甚至更加早慧,十二岁是乡试中举,十九岁就进士及第。

  皇明多神童,哪怕奸猾如严嵩,也是九岁入县学,十岁过县试……

  如今,天家也出一个神童,不值得大惊小怪。

  先定下陵寝要节省用银的大略,具体的规划还得交给礼部工部去办。

  “至于陪葬之物,也是同样,以节省国库不费民力为先。朕记得父皇喜好读书,礼部当选取各色书籍,以供父皇泉下阅读。不需要古本善本,也不拘于经史,只是要齐全……”

  朱翊钧心生促狭,他干脆拿隆庆的陵寝当成备份硬盘。

  如今市面上存在的书籍,都存放进去,以免有所缺失,流传不到后世。

  张居正不懂小皇帝的心态,但他并不在意此事,随口应下。

  商议好了帝陵大略,朱翊钧又问起了隆庆的谥号庙号事宜。

  谥号庙号只有简单几个字,就要定下一个人的一生功过。

  这些议定前,口头上虽然能用父皇、先帝等指代,但是下笔在书面,应该使用“大行皇帝”。

  没必要在这种虚名上浪费时间,朱翊钧催促道:“距离国丧结束,除服之日,已经不远,着礼部等尽快议定,不要耽搁。”

  张居正同样应下。

  朱翊钧补充道:“还有两宫之事,以朕观之,皆应加封尊号,不知先生如何看待?”

  张居正心中一凛。

  此事往小说只是虚名,往大说会影响国家。

  两宫在除服日后,定要晋升为太后。

  但是否要给李贵妃加尊号,就涉及到礼制问题。

  按明初旧礼来说,陈太后要加尊号,而李太后没有,以此表示皇后更加尊贵。

  嘉靖初入京时,生母蒋太后就是如此,被称为“兴国太后”。

  前面的兴国意思是兴藩,而不是尊号。

  为了给父母加上帝后的尊号,嘉靖发动大礼议,扰乱朝政。

  直到嘉靖三年,大礼议到了高峰,揍了杨慎一党,这才成功给生母加上了“本生章圣皇太后”的名号。

  由此蒋太后才得到了正规皇后晋升太后时,该享受到的待遇。

  好在有嘉靖时旧例,自己可顺势应下,不值得为了这等小事和小皇帝冲突。

  虽然朱翊钧年纪还小,但从他今日言语就能看出,不是可以任人拿捏的幼童,不可小觑。

  “先生辛苦了,国家万事都要先生担着。”

  见张居正没有反对,朱翊钧松了口气。

  他其实并不在乎李贵妃加不加尊号,在他看来全是虚名,但是这个时代的人很重视。

  但是他年纪小,还要借助李贵妃的力量,因此主动提起,卖李贵妃一个好。

  想了想,朱翊钧又道:“先生,还有一事。高仪病重,不能理事。高拱亦离去,内阁和吏部都有了空缺,先生应同六部廷议,尽快推举,此事不能拖延,明日朕要看到人选。”

  不用朱翊钧提,内阁和吏部尚书的位置,群臣都不会忽略。

  关键是,会选谁补进内阁,谁当新的吏部尚书。

  朱翊钧主动提,才好掌握主动权。

  张居正点头道:“臣等今日便议此事,不至影响国家运转。”

  “其实说起空缺,依朕来看,野有遗贤,不妨召集一些赋闲旧臣,比如海瑞!他的声名事迹,朕久居东宫亦时常耳闻。”

  张居正沉默,没有应答。

  其实在他看来,海瑞是一把双刃剑,一旦用不好,伤人伤己。

  他敢用戚继光,愿意留用高拱信任的殷正茂,就是不想启用海瑞。

  其中当然也有徐阶的关系。

  隆庆三年,海瑞放应天巡抚,查处豪强兼并,夺还土地给平民百姓。

  江南士绅众多,在朝堂中力量极强,为了安抚当地,海瑞被改任南京闲职,之后他称病退隐。

  就在这段时间,海瑞查到了前首辅徐阶的家里。

  发现他家兼并了二十余万亩土地,比严嵩还要夸张。徐阶子侄,亦有作奸犯科,做出不法之事者。

  徐阶因此声名狼藉,儿子充军,但海瑞也饱受攻击,当地怨言极重。

  徐阶是张居正的座师,两人关系紧密。

  当年嘉靖定遗诏,徐阶宁愿得罪高拱,都要略过他,带上张居正。

  作为学生,不管他愿意不愿意,都要为徐阶回护一二。

  海瑞对徐阶这样,自然不受张居正的待见。

  就在张居正思考该如何拒绝时,朱翊钧语气加重:“朕当年都知晓海瑞的名声,高拱不能用,显然是他胸襟不足。若论及高拱之错,这应该能算上一条。”

  张居正刚想说的话瞬间被堵了回去,他现在要是反对重新启用海瑞,岂不是和高拱一样,没有胸襟?

  他顿时有点胸闷气短,不知道是不是小皇帝预判到了自己想说的话,才故意用这种话来堵自己。

  ————

  刘毅《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

  《明永陵的营建及历史变迁》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张居正中暑了,不如我们…… 第2章 首辅高拱要造反 第3章 包藏祸心 第4章 权力让人上瘾 第5章 不能学弱宋 第6章 为王安石翻案 第7章 变法革新第一令! 第8章 苦一苦先帝,骂名我来担 第9章 四菜一汤 第10章 鱼都臭了 第11章 立威弘德,宽严并济 第12章 当今圣上有大帝之资 第13章 酒色财气 第14章 皇帝的寿命 第15章 快请李时珍! vip 第16章 说话管用就是权力 vip 第17章 初入内阁 vip 第18章 敲打 vip 第19章 尊号 vip 第20章 君子和而不同 vip 第21章 反对我的都给一百万 vip 第22章 下雨天留客天 vip 第23章 皇帝的课表 vip 第24章 给高拱的信 vip 第25章 高拱离京 vip 第26章 废漕改海 vip 第27章 节约的目的 vip 第28章 孤儿军 vip 第29章 为胡宗宪鸣冤 vip 第30章 司法的意义 vip 第31章 好太监,坏太监。 vip 第32章 大老虎张宏 vip 第33章 京察,启动! vip 第34章 考成法 vip 第35章 不配当总宪 vip 第36章 起居注和《万历会计录》 vip 第37章 户部弊病 vip 第38章 阁部之争 vip 第39章 富贵长久 vip 第40章 荷花案 vip 第41章 秉公办案 vip 第42章 无名侦探朱翊钧 vip 第43章 封路 vip 第44章 杀鸡就用牛刀 vip 第45章 北京疑似过于城市化了 vip 第46章 结案 vip 第47章 上架感言 vip 第48章 清汤大老爷 vip 第49章 造大船,闯大海 vip 第50章 风浪越大,鱼越贵 vip 第51章 道德底线有待降低 vip 第52章 戚继光的威名 vip 第53章 大象牌烟草公司 vip 第54章 大象外交 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