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张居正中暑了,不如我们……
A+ A-

  隆庆六年六月中旬,紫禁城。

  白日耀地,暑气充盈。宫内一处小厨房,砂锅中豆子翻滚,咕嘟咕嘟冒着气泡,水汽蒸腾间散发淡淡清香。

  朱翊钧看着锅,心中突生疑惑,问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诗中说的是什么豆?”

  身后的太监孙隆答道:“回万岁爷,曹子建所指应当是大豆,也就是黄豆,古语亦称“菽”,其秸秆也可做燃料。除此之外其余豆种都称杂豆,秸秆多做饲料。锅中这绿豆古语也叫菉豆或植豆。”

  朱翊钧一愣,没想到随口一问真能得到答案。这个时代虽然不能上网搜索,但是皇帝身边,总有一批随侍的“人工智能”以备咨询,还是很方便的。

  穿越几天下来,朱翊钧已经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他本躺在床上,熬夜看小说,眼睛一闭一睁。

  狭小房间变成恢弘殿宇,松软床垫变成硌腰龙椅,自己则变成小男孩,正襟危坐在紫禁城中极殿内,接受百官朝见,即位登极。

  眼前场景似真似幻,伴随着万众朝拜声,他融合记忆,接受了新身份。

  名叫朱翊钧,后世戏称“明摆宗”的万历皇帝。

  作为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朱翊钧清楚自己面临的局势。

  半个多月前,久病缠身的先帝隆庆终于驾崩。

  嫡母陈皇后也是个病秧子,常年卧床,不受宠爱。没有子嗣,更无心管事。

  亲生母亲李贵妃掌握宫中大权,说话比朱翊钧这个小皇帝管用多了。

  万历年幼,尚未亲政。

  李氏掌管后宫,张居正把持国政,冯保居中串联,小皇帝命令不出乾清宫。

  每天被迫勤学苦读,念错了一个字都要挨训,生活郁郁。

  甚至成年大婚后,都不归还大政。直到张居正死后,才得以正式掌权。

  当他大婚后,喝酒玩闹过头,依然会被逼迫下跪认错,写罪己诏,被威胁废帝!

  万历对待张居正的态度,从亲切尊敬变成了怨怼愤恨。亲政的表现,从勤政指挥三大征,到后期国本案后懒政开摆,和这段童年阴影有很大的关系。

  还好,自己并不是懵懂无知的幼童,而是来自后世,对这段历史有粗浅了解的成年灵魂。

  不会重蹈覆辙,任人摆布。

  穿越前几天,他谨小慎微,适应环境,蛰伏至今。

  朱翊钧看一眼孙隆,状若随意:“朕记得你是东宫老人了。”

  “怎敢劳万岁爷挂念,”孙隆忙躬身回道,“从先帝老爷任奴婢当东宫典玺起,至今已有五年多了。”

  “跟朕这么久,该赏你点什么……你既通文墨,就去司礼监兼个随堂,算是加俸。”

  “谢万岁爷赏。”

  孙隆又惊又喜,忙跪下磕头谢恩。

  一句话,便让他进入内廷权力中心,只在几人之下。

  “起来吧,以后多跟冯大伴学。”

  朱翊钧心里盘算,李太后——冯保——张居正这一铁三角的形成难以避免。

  前些日子隆庆刚驾崩,冯保就夺了孟冲的司礼监掌印之位,显然是得到李贵妃的支持,短时间内动不了他。

  就算没了冯保,还有马保。

  孙隆资历足够,把他安插到司礼监当个钉子,以后用得上。

  “万岁爷,贵妃娘娘来了!”

  就在这时,内侍孙海气喘吁吁跑了过来,通风报信。

  朱翊钧刚刚走出厨房,便见一美妇身着缞服,疾步而来。

  她身后紧随十多个宫娥宦官,提溜着食盒、羽扇等各色物什。还有几十人抬着日常出行用的行障、凤轿,都远远落在后头。

  正是尚未晋升为太后的李贵妃。

  “皇帝,你可知错!”

  见到朱翊钧,李贵妃气不打一处来,当即厉声喝道。

  在场诸人,无论职阶高低,齐刷刷跪伏在地,就像倒伏的麦子,瑟瑟发抖,将头深深埋了下去。

  像上课偷偷玩手机,突然被班主任逮到了一样。朱翊钧一个激灵,差点就要和身旁的宦官们一样,一跪三连,磕头认错。

  自古百善孝为先,面对自己的父母,皇帝也得低头。唐太宗玄武门后,都要做好表面功夫,善待李渊,更何况自己年幼,还没有真正掌权。

  李贵妃作为原体生母,自带血脉压制。

  从他四五岁开始读书识字起,李贵妃的管教更加严格,数年如一日,早已形成条件反射。

  朱翊钧按住哆嗦的双腿,勉强恢复镇定。

  他恭谨行礼:“回禀娘亲,儿不知道错哪了。”

  日常非正式场合,皇家称呼和平民无异。

  过去原体还是东宫太子时,时常叫爹爹娘亲,不是父皇母妃。甚至隆庆生前,面对亲近的高拱等臣子时,常自称我,而不是朕。

  “还不反省!丧期未过,本该恪守礼制,禁绝荤腥。你敢忍不住贪嘴馋肉……”

  李贵妃气急,柳眉倒竖,一手指向厨房,抽抽鼻子,香味都传到屋外了。

  “本以为你已稳重有所长进,还是这般不懂事。天子都不守孝道,怎么给天下臣民当表率!”

  按照大明礼制,丧期三年。

  但皇帝驾崩,以日易月,只要守孝二十七天,这段时间全国禁止嫁娶享乐。

  朱翊钧作为亲子,前七天只能吃粥,头七过后方可吃蔬菜水果,十四天后才能碰荤腥。直到二十七天过后,脱下孝服。

  本已过半月,京城内外都恢复了屠宰。但是李贵妃信佛,为表虔诚,坚持在这二十七天的国丧期间,继续茹素,小皇帝只好跟着一起坚持。

  别说吃肉,连个鸡蛋都没有!

  晚明民间规矩松弛,已经出现父母丧期,依旧勾栏听曲的不孝子,招惹讥讽。

  但往重了说,不孝是十恶不赦之重罪!

  昌邑王,宋光宗,都因为“不孝”的罪名被废。张居正夺情,被天下人不耻,声望大减。

  李贵妃训斥不停:“见你不好好在房中读书,一问才知,偷跑到厨房……”

  朱翊钧松了口气,挺直腰杆:“儿子自幼承蒙娘亲教诲,怎敢违背孝道偷嘴吃肉。请娘亲查验,还儿子清白。”

  李贵妃将信将疑,亲自走进厨房。

  她虽身为皇贵妃,但幼时家贫,父亲只是京郊普通的泥瓦匠。

  庚戌年俺答劫掠京郊,才逃难进城,当了宫女。甚至还有个弟弟同样进宫,当了太监。幸好她被当时还是裕王的隆庆看中,进而母凭子贵。

  灶台上只有两口锅,用木勺搅了搅,是普通的绿豆百合汤。翻翻周边锅碗瓢盆,没有发现荤腥犯忌之物。

  见状,李贵妃面色稍缓,看向朱翊钧。

  “近日天热,想吃些消暑的倒无不可,宫内亦有冰镇瓜果,但你不该胡乱走动,来厨房这种地方。娘读的书少,却记得圣贤说过一句,‘君子远庖厨’。所以皇帝居住的乾清宫内不设厨房。不曾想,你跑养心殿这了。”

  “娘亲,这句话源自《孟子》,但不是让人远离厨房的意思。”

  朱翊钧闭上眼睛,背诵原文。或许是穿越的关系,他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大幅增强,读过的书略一思索,都能回想出来。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这是孟圣人让君王有恻隐之心,知道生命的宝贵,要善待百姓,施行仁政,做一个好国君。只说一句远离厨房,是后人断章取义,以讹传讹,曲解了圣人之言。”

  朱翊钧摇头晃脑,把孟子规劝齐宣王的这一段故事,给李贵妃细细讲了一遍。还顺口拍两句彩虹屁,说李贵妃信佛吃素,爱护生命,也是暗合圣人之道。

  至于植物的命也是命,过于后现代,略去不提。

  李贵妃听的啧啧称奇,恍然明悟,众人口口相传的道理,竟出了偏差。

  见她态度和缓,孙隆趁机夸赞皇帝近几日主动读书,十分勤勉,手不释卷,听得她嘴角含笑。

  “那为何娘过去听人说,厨房是脏污贱地,是小人和女子待的地方,君子不该来……”

  “或许是古人不想洗菜刷碗,偷懒找借口。”

  “不许胡说,没个皇帝模样。”

  李贵妃嘴上责怪,语气却有几分宠溺。

  见状,朱翊钧松了口气,抬手让众人都起来。

  夏季衣服轻薄,地砖又硬又凉,跪久了谁都不会好受。

  虽然融了这一世的记忆,但朱翊钧不觉得自己真的成了“天龙人”,将这些宦官宫女视为可以随意打骂的奴仆。

  嘉靖帝就是对待宫女太过严苛,为了长生炼丹,采集宫女的月事之血,当做药引。稍有错处,动辄打杀,引来反噬。

  安抚好李贵妃,朱翊钧才感觉到背后的冷汗。他本人虽不怕,奈何积威太重,已经深入骨髓。

  先贤有言,战胜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

  朱翊钧主动拉上李贵妃的手,以示孺慕亲近。

  “儿子并非嘴馋,而是听说张先生去天寿山为爹爹陵墓选址,回京后因中暑请了病假,便想亲自做一碗绿豆汤解暑。一是尊师重道,二是酬情慰劳。”

  李贵妃感慨:“我的儿,不知你有这样的心思。娘就怕你淘气,伤了自己。”

  朱翊钧思考片刻,沉声斟酌道:“过去儿子顽劣,是想着万事都有爹爹娘亲,便由着性子。自登极继位,接受百官朝拜那日,一朝明悟,知道祖宗守江山之不易,只觉肩头千钧重担。因为尚在丧期,怕惹娘亲伤心,不敢说出来打扰,只好静静读书。若非张先生事,不敢随意走动。”

  李贵妃察觉朱翊钧的小手满是汗水,她掏出帕子,给儿子仔细的擦手擦脸,语重心长。

  “娘还不是为了你好,此事说上一声,自不会拦着。何苦之前瞒着不说,倒惹得娘心疼。”

  “听闻英庙爷爷也是幼年称帝,当时有三杨辅佐,每次上朝,只奏八事,一应回答,都是早安排好的。如此不会出错,但少了历练,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土木……后来北狩之事。”

  “所以儿子不能事事都向娘请教,总该自己拿些主意。小错好弥补,以免将来犯了大错,在青史上污了爹娘的名声。没想到惹得娘亲生气,是儿思虑不周了。”

  李贵妃眼里噙着泪,一把抱住朱翊钧,心疼道:“娘哪里会生气,都是先帝走的早,留下我孤儿寡母,我苦命的儿啊,这般年幼就要担负国家,娘心里也惶恐,怕教你不好,日后地下没脸见先帝……”

  说着说着,朱翊钧的肩头都被泪珠打湿。

  朱翊钧吓了一跳,忙和身旁近侍一同安慰,让李贵妃不要过度悲痛,劳神伤身,扶着她坐上凤轿,稍事休息。

  片刻后,李贵妃收拾好心情。

  朱翊钧补充道:“儿子见张先生都中暑害病,底下多半也有,只是没报上来。不如在京城以及皇陵附近,设几个凉棚,施些凉茶豆粥,解暑汤药,等到九月天凉,撤了便是。儿知娘亲礼佛,此举也能为爹爹积些阴德,安定人心。”

  李贵妃笑道:“我儿心善,都依得你。娘小时候连这绿豆汤都喝不到。若是天热,多是取些发酵的淘米水,放到井里镇一镇,酸中带一丝甜,倒是多年不曾喝过了。”

  淘米水还能喝?

  这倒是触及了朱翊钧的知识盲区,他夏季最爱是冰阔落和冰红茶。过去淘米洗菜水用来冲厕所,都算节约用水了。

  朱翊钧愣了一下,才道:“儿子对民间了解不多,差点像晋惠帝一样,得知百姓饥荒没饭吃,却说‘何不食肉糜’。还望娘多教我民间之事,以免被后人笑话。”

  “没这般严重,”李贵妃温声宽慰,“晋惠帝虽有些呆,也是个仁善的,只是不通民情。你尚年幼,日后多学就是了。”

  母子二人说着话,不坐舆轿,携手踱步,走回乾清宫。

  ——————

  一些用词,如对儿子有“儿”或“哥儿”等多种称呼,为方便统一,选更贴近现代的用法。皇家也是人,日常说话没那么端着。

  于慎行《谷山笔麈》“皇子辄抱上颈,呼曰:爹爹。”

  乃语上曰“以儿付我。”

  文秉《先拨志始》妖书初起,神庙即召皇太子至,大声谕曰:“哥儿,你莫恐!不干你事!但去读书写字,早些关门,晏些开门。

  高拱《病榻遗言》臣对曰:“皇上万寿无疆,何为出此言?”上曰:“有人欺负我。”

  刘若愚《酌中志》皇城中旧制,凡内臣奏事,称呼列圣则“某年号老爷”,今上则“万岁爷”。

  养心殿也……其后尚有大房一连,紧靠隆德阁后,祖制宫中膳房也。逆贤(魏忠贤)移膳房于怡神殿,而将此房改为秉笔直房。

  写书难免有疏漏,还望书友们海涵指教。如果大家喜欢就保留,觉得影响阅读以后就不弄了。

  1. 第1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张居正中暑了,不如我们…… 第2章 首辅高拱要造反 第3章 包藏祸心 第4章 权力让人上瘾 第5章 不能学弱宋 第6章 为王安石翻案 第7章 变法革新第一令! 第8章 苦一苦先帝,骂名我来担 第9章 四菜一汤 第10章 鱼都臭了 第11章 立威弘德,宽严并济 第12章 当今圣上有大帝之资 第13章 酒色财气 第14章 皇帝的寿命 第15章 快请李时珍! vip 第16章 说话管用就是权力 vip 第17章 初入内阁 vip 第18章 敲打 vip 第19章 尊号 vip 第20章 君子和而不同 vip 第21章 反对我的都给一百万 vip 第22章 下雨天留客天 vip 第23章 皇帝的课表 vip 第24章 给高拱的信 vip 第25章 高拱离京 vip 第26章 废漕改海 vip 第27章 节约的目的 vip 第28章 孤儿军 vip 第29章 为胡宗宪鸣冤 vip 第30章 司法的意义 vip 第31章 好太监,坏太监。 vip 第32章 大老虎张宏 vip 第33章 京察,启动! vip 第34章 考成法 vip 第35章 不配当总宪 vip 第36章 起居注和《万历会计录》 vip 第37章 户部弊病 vip 第38章 阁部之争 vip 第39章 富贵长久 vip 第40章 荷花案 vip 第41章 秉公办案 vip 第42章 无名侦探朱翊钧 vip 第43章 封路 vip 第44章 杀鸡就用牛刀 vip 第45章 北京疑似过于城市化了 vip 第46章 结案 vip 第47章 上架感言 vip 第48章 清汤大老爷 vip 第49章 造大船,闯大海 vip 第50章 风浪越大,鱼越贵 vip 第51章 道德底线有待降低 vip 第52章 戚继光的威名 vip 第53章 大象牌烟草公司 vip 第54章 大象外交 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