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第19章
A+ A-

013 另一种文化和传统

前两天,我又上了一课。分散胶水要用到搅拌叶片,我们的技术及设备人员弄了好几种,觉得该考虑到的搅拌方式都考虑到了。结果,与我们合作的日方技术人员来一看,大摇其头。而后,给我们一份资料,让我们看看日本的搅拌叶片。我一看,好家伙,就做个搅拌叶片而已,他们竟然有十几个系列,上千种产品,真是让我目瞪口呆。

我仔细查了查这家公司的历史,竟然有90年了。90年来,他们主要着眼于搅拌机及叶片的研究,产品销售到全球各地。

他们对搅拌概念的解释让我小小震撼了一下:“从小小咖啡杯到有几米高的、四角形的、圆形的或是细长形的罐槽的搅拌,也有像水一样的潺潺的、或像糖稀一样稠糊的搅拌。不同液体的搅拌、固体和液体的搅拌、气体和液体的搅拌,这些都是复合型搅拌,它有着无数目的,针对这些要求的搅拌作用不但多样化而且复杂化。”正是有了这样的理解,并且长达 90 年的坚持,才使得他们成为了全球领先的搅拌机供应商,一年销售额超过50多亿日元。

其实,去年参观日本企业的时候,我也有过类似的震撼。我们从大阪到京都,从京都到滋贺,从滋贺到东京,从东京到群马,看了好多家工厂。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典型的小工厂。其中一家工厂是做涂覆设备的,有六七十年历史了。他们的设备也是销售到全球各地,是目前世界上最领先的涂覆设备供应商,但他们只有 150 个员工而已。还有一家是做分切机的,大到有几层楼房大的分切机,小到切几个毫米宽的分切机,大、小分切机他们都做;而且,创业近百年,一直只做分切机。他们的分切机也号称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分切机,我所知道的好几家世界 500 强的企业就用他们家的分切机。而他们的人数还不到100人。

我跟日本人打交道超过十年,对于他们的做事方法,严谨、认真、执着的做事态度,以及他们对于产品品质的持续改进和追求,一直印象深刻,但那些都仅对于日本的大企业。过去,我从没有跟日本的小企业打过交道,现在才知道,日本的企业不仅很多大企业是世界级的,很多小企业也是世界级的。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国家来——德国。这是一个严谨而又保守的国家,并不像日本那样喜欢推销自己的产品,所以在中国,德国产品没有日本产品那样出名和流行。但我们所知道的德国产品,都很出色,比如奔驰、西门子等等。我以前工作的公司曾买过德国的压机,压制效果和质量很出色,设备确实是一流的。我的太太喜欢搜集各种小玩意儿,曾经购得德国一种普通的护手霜,名字好像叫“小甘菊”,效果非常好,价格才几块钱;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它的金属小盒子,做工精美极了,盒子上网纹的套印效果,清晰漂亮。太太曾拿好几种国产的价值几十块钱的化妆品外包装盒让我跟小甘菊盒子对比,不得不承认,两者制作的精细程度和漂亮程度差太远了。

我看过一部纪录片,叫《德国工艺》。其中提到一家制造钢笔的公司,是1906 年创办的小企业。钢笔算不算有技术含量的产品?能不能做到世界级?我问过好几个同事,他们的答案是:不算,很难。但这家公司生产了 100 多年了,还没有倒闭,还在生产。他们生产一支钢笔,要经过35道工序。出厂前,要进行100%的检查,如笔尖的含金克拉数、笔杆的金属镀层质量、笔帽是否合适、有没有细小的划痕和凹坑、从而使得钢笔达到精美的标准。在出厂前,他们会给钢笔刻上认证码。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员在镜头前得意地说:“德国制造,始终是高质量的代名词。”我们造钢笔的敢吗?看看号称全世界最先进的高铁,就知道我们的水准了。但人家的钢笔却越卖越火,在这个用十个指头敲字的年代,仍然卖到全球各地,业绩持续成长。甚至将其打入了奢侈品的行列。这家公司的名字叫万宝龙。

我们常常说我们有五千年文化,有悠久的传统。但我们的文化中,却缺少一种应该有的文化——将产品做精细的文化。现在的我们,浮躁、焦躁、急于求成、好大喜功、求大求全,却从不曾追求过将产品质量做好、产业做强。做制造业的人都清楚,我们的基础材料水平有多差。一个最先发明造纸技术的国度,好点的纸却需要进口。一个造钢铁的大国,摩天大楼中用的钢材却需要从日本去进口。

我们知道这些吗?知道。至少我们的报纸、媒体,每天都在连篇累牍批评我们的产品质量,我们自己也在网上使劲批评。但即使我们自己也已经无法静下心来,好好打打基础,或者沉住气做好一件产品。从大街到小巷,从央企到私企,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普通职员,满眼满心,满坑满谷,想得都是钱、钱、钱。除了钱,我们似乎什么都看不到,也不在乎。整个沸腾的中国,现在已经装不下一颗沉静的心。

我多想象马丁·路德·金那样,也有一个梦想:当我白发苍苍,戴着老花镜的时候,我仍然在从事制造业。每天早上去上班,都有年轻人敲门进来,跟我探讨生产,跟我探讨技术,跟我探讨如何将产品上的划痕消除掉,怎样才能减少一个压坑。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