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10章
A+ A-

朱元璋专注的目光始终停留在纸上,听完毛骧的回答后微微点头,嘴角勾起一丝笑意:“嗯,这次的安排总体来看尚无大碍,你去告诉他们,务必把这件事做得尽善尽美,让全天下的读书人都能看到朝廷恩科的公正与庄重。”

他深知恩科制度对众多读书人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通过科举,可以使智谋超群的文人投身其中,从而保证国家的安定。

正当毛骧欲告退时,朱元璋忽地抬手示意他留下,郑重吩咐道:“慢着,你把我批阅过的规定交给刘三吾,务必要他们严格按照上面的要求执行,不允许有任何偏差。”

毛骧领命,小心翼翼地捧着文件离去,深知此事对朱元璋的重要程度,尤其是在当前关键阶段,任何差错都可能酿成大祸。

没过多久,毛骧再次出现在朱元璋面前,恭敬地禀报:“陛下,我已经将您的修改意见交付给了刘大人。”

朱元璋听闻此言,难得地发出一阵爽朗笑声,然而在毛骧听来,这笑声虽稀罕却异常沉重,他屏息凝神,恭敬地侍立一旁。

朱元璋并未在意毛骧的存在,径直走出大殿。

毛骧紧跟其后,只见朱元璋站在大殿之外,眼神变得深邃起来,遥望着远方。

眼前的宫殿焕然一新,巍峨壮观的梁柱上雕琢着各式图纹,给人一种宏伟壮观的感觉,让人不由得心生敬畏。

朱元璋欣赏着眼前的一切,颇为满意。

因为不久后,那些通过恩科考试崭露头角的学子都将经过此处,他将亲自为他们中的佼佼者加冕为状元,这也是大明王朝开国以来的首位状元郎,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

朱元璋希望通过此举,让所有参加恩科的学子成为天下士人的楷模,让全天下的士族都能真心臣服于皇权之下。

回顾自身从底层一步步崛起的经历,朱元璋深知维系士族支持的重要性。

片刻沉寂后,他转向毛骧,声音低沉而坚决:“你要密切关注此事的进展,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必须立即向朕报告,不得延误!”

那道指令冷硬决绝,使得毛骧只能连声应诺,随即躬身退出此地。

朱元璋则慢慢地转过身,脚步沉重地重新步入大殿之内。

……

客栈内部,沈飞始终保持沉默地静坐,期间不时有人投来探究的目光。

他风度翩翩,气质卓然,但在旁人眼里,他已不再是国子监的一员,而沦为一名平凡之士。

面对众人的审视,沈飞面无表情,只有那双眼睛透出冷冽之色。

当初刘三吾和白信韬二人将其逐出国子监后,便全身心投入到了科举事务中,这让沈飞暂且获得了相对的安全。

但他深知,一旦他们处理完科举事宜,便会找上门来寻衅滋事。

想到这里,沈飞眼神益发冰凉,身上更弥漫出强烈的杀意,他心中已经将这两人视为死敌。

在他的策略分析中,朱元璋对此次科举舞弊的愤怒将会导致刘、白二人遭受严惩,但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倘若在朱元璋采取行动之前,他们擅自将自己赶出皇城,那无疑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沈飞轻轻饮一口茶水,思绪飘渺,开始策划应对之策。

他意识到,刘三吾和白信韬身后站着的是淮西勋贵集团,近年来他们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以至于几乎把控了整个国子监的运作,自己在国子监的日子并无丝毫话语权和决策权。

蓦然间,沈飞想起了蓝玉,此人正是白信韬背后的最大倚仗,也是下令驱逐自己的幕后主使。

尽管蓝玉后来因狂傲自大被朱元璋施以极刑,但目前仍然是个棘手的障碍。

沈飞微微眯起眼睛,深知要扳倒这些人绝非易事。

时光荏苒,经过十多天的严谨审查、封闭命题和紧张考试,应天府内的学子们在忐忑与期盼中度过。

考试前夕,他们购买各类纸张、毛笔和书籍,连续十多天的等待充满了期待。

终于迎来了入闱闭关的日子,广大学子们忙碌而又憧憬,直至交卷完毕,有的人甚至流下了辛酸泪水。

“终于考完了!全都结束了!”

“所有的考生都已经出来了!”

“听说这次科考竟然有一万多人参加!”

“一万多人?你没弄错吧!”

“没错,老爷子,这次可是恩科盛世啊!”

街道上,刚刚从国子监围观返回的市民们议论纷纷,他们个个脸色涨红,情绪激昂。

如此规模空前的科举考试,简直是前所未见,乃至闻所未闻,一时间,万人争鸣,共赴科场的壮观场面让所有人惊叹不已。

我们的大明王朝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先河!特别是在建国初期,南北尚未完全整合统一的情况下,竟能组织起如此大规模的科举考试,实属惊人之举!接下来的盛世繁荣,恐怕任谁都难以预料,但无论如何,一定比现今更加辉煌灿烂!人们沉浸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中,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瞬间传遍了整个应天府。

“真是天助我大明盛世到来,我们终于盼到了安宁的时代!”

“国运如龙似虎,今后可无忧矣!”

“哈哈,待到揭榜之日,我也要去抢个佳婿,这么多才子,总有一个能入我眼吧!”

“老哥眼光不错,看如今朝廷急需大量人才,一旦高中进士,说不定就能做个县令,到时老哥你就是县令的岳父大人啦!”

不少家资殷实的豪门贵族甚至派出专人留守在公告栏附近,只为抓住榜下择婿的良机。

这可是大明第一次举办的恩科,意义重大,有幸上榜的学子注定将平步青云!

在一片热议声中,完成考试的学子们陆续返回。

其中一群特别引人注目,他们身着华美服饰,腰间佩带宝玉,身边簇拥着众多仆从,显然是出身高贵的江浙学子。

“李兄,此次科举,你夺魁几乎是板上钉钉之事吧?”

“那是自然,若连我李文达的文章都不能拔得头筹,那还有谁能?哈哈!”

……

“李兄豪气干云,今日科考已毕,我们可要好好庆祝一番!”

“正是,这些日子备考可把我憋闷坏了!”

李文达与众同窗好友畅谈笑闹,他提议道:“只喝酒未免单调,何不饮酒作诗助兴?”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众人积极响应,大家未饮先醉,满面春风。

李文达笑着示意大家安静下来,随后看向店小二询问:“这里有纸笔或者墙面可供书写吗?我们今天要给你们店留下些墨宝。”

店小二早有准备,迅速取出大毛笔供他们使用:“几位才子,东面墙壁已经刷白,专候您们题诗作画!掌柜说了,今晚你们的酒菜费用一律五折,尽情庆祝!”

听到此言,众考生更是欢欣鼓舞。

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

李文达接过大笔,走向空白的墙壁,灵感涌现,下笔如有神助,尽管此次恩科只考四书五经而不考诗词,他依然写出一首惊艳四座的七言绝句,赢得满堂赞誉。

而这一切,都被楼上观察的朱标及其皇子兄弟们默默看在眼里。

朱标眼神中充满赞许,向身边的二弟朱樉微笑着说:“你看那李文达,意气勃发且才情出众,若他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定能成为我大明帝国的重要支柱。”

朱樉深表赞同,不住点头回应:“确实如此,他所写的那首七言绝句蕴含汉唐风采,显然根基深厚,仅仅经义考核对他来说估计难不住。”

朱标进一步表示:“照我看,他具备问鼎榜首的实力。”

然而,朱棣却持有不同的观点:“大哥、二哥,虽然我不能确切看出他的诗文有何高妙之处,但我能感觉到他腹藏乾坤,有这样的自信必然有所依仗。”

朱棣直言不讳:“狂妄并非坏事,关键在于是否真有实力支撑其狂傲。

看样子这次恩科选拔将会是一场盛大的科举盛典。”

朱棣虽行事直率,却心思细腻,他的观点很快获得了两位兄长的一致认可。

兄弟几人望着楼下络绎不绝的学子身影,心中满是欢喜,因为这些都是大明未来的希望之火。

面对万名赴考的学子,他们倍感欣慰。

这场恩科盛世不仅意味着国家选拔贤能,也让身为皇子的他们感到生活更为安稳舒适。

然而朱标注意到了一丝异常,沈飞先生此刻并未参与讨论,而是静静握着酒杯远眺窗外,似乎对楼下的热闹场景并无兴趣。

这让朱标略感困惑。

朱标回忆起沈飞原是国子监的博士,但近日因故被解职,朱标通过毛骧得知了详情。

他担忧沈飞因此事而意志消沉,选择归隐山林,就像历史上很多怀才不遇之人那样,这对大明的长远发展无疑是损失。

为了挽留沈飞,朱标特意从东宫赶来。

他知道沈飞的价值所在,有许多问题还需要向沈飞请教。

于是,朱标决定透露一个预先安排好的好消息。

“先生,其实我已经向父皇禀报过,他已经同意让您到东宫教导我们这些皇子,您不必再寄居客栈。”

朱标接着保证:“在东宫内,无人敢对您有任何不敬举动,请您放心。”

朱标对此计划颇为自豪,毕竟东宫犹如一个小朝廷,能在其中担任教师的,身份地位自然非同寻常。

沈飞闻听此言,内心微微感动,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抉择是对的。

比起淮西派系那些势利之徒,朱元璋的几个皇子才是真正值得他倾囊相授的对象。

沈飞感激地道:“多谢太子关怀。”

尽管如此,他仍旧没有将目光投向楼下的学子,而是继续品酌杯中美酒,品尝盘中佳肴。

朱标再次陷入了迷惑,他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直接向沈飞发问:“先生,您现在是否有忧虑之事?如果不是,为何您对这所谓的恩科盛世如此淡漠?”

沈飞听罢,微微一笑,回应道:“恩科盛世?未必如此。

恕我直言,我并不相信。”

他轻轻摇头,眼中掠过一丝轻蔑之意,令朱标和其他皇子瞠目结舌。

“先生怎么会怀疑?数千人角逐进士之位,难道这还不够称为恩科盛世吗?”

朱标追问,脸上满是困惑,“先生持此观点,有何根据吗?”

沈飞再次笑了笑,平静地答道:“恩科盛世与否,三天之后自有分晓,诸位拭目以待即可。”

漫步在应天城主街上,几位皇子并未急于返回,仍在街头巷尾游赏。

朱标指着路上那些满脸笑容的学子,疑惑不解地对朱樉和朱棣说:“老二、老四,你们觉得先生刚才那番话什么意思?如果这都不算恩科盛世,那什么样的才够格呢?”

朱樉也是一脸迷茫,指向远处的府衙,解释道:“应天府衙不过几十人,而且大多是年迈老臣,甚至是前朝遗留。

此次科举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有能力接替他们的人才。

既然有上万学子参加,即使选拔条件再严苛,录取上千人应该不在话下吧?这么多人进入官场,怎能不被视为盛世呢?”

朱标听了朱樉的分析,困惑更深:“是啊,大家都看到了这次科考选拔规模之大,甚至连刘伯温和李善长分别代表的浙东派系、淮西派系都竭尽全力争夺主考之位,竞争之激烈可想而见。

为何到了先生这里,却有可能不认同这是恩科盛世呢?我是不是忽视了什么重要的因素?”

朱棣思索片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也许先生衡量盛世的标准和我们有所不同。

我们认为入仕人数众多即是盛世,而先生可能认为入仕者需具备真正的才干方能构成盛世。

也就是说,先生可能觉得这次参加科举的学子虽然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不高。”

朱棣的观点让其他皇子一时语塞。

他们琢磨着,学子质量不高?这怎么可能?朱标更是连连摇头,坚称:“不可能!自从隋唐设立恩科以来,多少天下的英才都希望通过科考证明自我?当初参加科考的人数并不多,但却能诞生众多能臣武将。”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第1章 第2章 第2章 第3章 第3章 第4章 第4章 第5章 第5章 第6章 第6章 第7章 第7章 第8章 第8章 第9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0章 vip 第21章 第21章 vip 第22章 第22章 vip 第23章 第23章 vip 第24章 第24章 vip 第25章 第25章 vip 第26章 第26章 vip 第27章 第27章 vip 第28章 第28章 vip 第29章 第29章 vip 第30章 第30章 vip 第31章 第31章 vip 第32章 第32章 vip 第33章 第33章 vip 第34章 第34章 vip 第35章 第35章 vip 第36章 第36章 vip 第37章 第37章 vip 第38章 第38章 vip 第39章 第39章 vip 第40章 第40章 vip 第41章 第41章 vip 第42章 第42章 vip 第43章 第43章 vip 第44章 第44章 vip 第45章 第45章 vip 第46章 第46章 vip 第47章 第47章 vip 第48章 第48章 vip 第49章 第49章 vip 第50章 第50章 vip 第51章 第51章 vip 第52章 第52章 vip 第53章 第53章 vip 第54章 第54章 vip 第55章 第55章 vip 第56章 第56章 vip 第57章 第57章 vip 第58章 第58章 vip 第59章 第59章 vip 第60章 第60章 vip 第61章 第61章 vip 第62章 第62章 vip 第63章 第63章 vip 第64章 第64章 vip 第65章 第65章 vip 第66章 第66章 vip 第67章 第67章 vip 第68章 第68章 vip 第69章 第69章 vip 第70章 第70章 vip 第71章 第71章 vip 第72章 第72章 vip 第73章 第73章 vip 第74章 第74章 vip 第75章 第75章 vip 第76章 第76章 vip 第77章 第77章 vip 第78章 第78章 vip 第79章 第79章 vip 第80章 第80章 vip 第81章 第81章 vip 第82章 第82章 vip 第83章 第83章 vip 第84章 第84章 vip 第85章 第85章 vip 第86章 第86章 vip 第87章 第87章 vip 第88章 第88章 vip 第89章 第89章 vip 第90章 第90章 vip 第91章 第91章 vip 第92章 第92章 vip 第93章 第93章 vip 第94章 第94章 vip 第95章 第95章 vip 第96章 第96章 vip 第97章 第97章 vip 第98章 第98章 vip 第99章 第99章 vip 第100章 第100章 vip 第101章 第101章 vip 第102章 第102章 vip 第103章 第103章 vip 第104章 第104章 vip 第105章 第105章 vip 第106章 第106章 vip 第107章 第107章 vip 第108章 第108章 vip 第109章 第109章 vip 第110章 第110章 vip 第111章 第111章 vip 第112章 第112章 vip 第113章 第113章 vip 第114章 第114章 vip 第115章 第115章 vip 第116章 第116章 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