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祖训
A+ A-

  此时只是开春,天气微微有几分凉意,凤阳的天气便如朱棡的心情一样说变就变,方才还是艳阳,转眼便又布满了阴霾。

  邓千秋回到了邓家的小宅,如往常一样,邓二给邓千秋下了一碗素面,邓千秋吃过之后,便回房睡下。

  古时的生活朴素而单调,一旦入夜,即便是点上了火烛,也是黑乎乎的,使人总是提前便能生出困意。

  等到一觉醒来的时候,邓千秋还在迷迷糊糊的,却听到耳边有人轻唤:“千秋,千秋……”

  邓千秋张开眼,却已发现黎明的曙光,已顺着不甚密封的窗格和门缝里洒落进来!

  此时,一个中年书生模样的人,正笑吟吟地看着他。

  这中年书生的手里,抓着一个木偶,此时这木偶在邓千秋的眼前晃荡。

  中年书生的一双眼睛,盯着邓千秋一动不动,试图想从邓千秋的脸上寻出惊喜。

  邓千秋显然对这破木偶是没有多大兴趣的,幼稚。

  可是眼前这个中年书生,却是他在这个世界的父亲……邓健。

  “爹……”

  邓健和邓千秋长得极像,都是眉眼清秀,身段修长,只是邓健看着儿子的眼眸里,更多了几分柔和和暖意。

  可见儿子眼睛只是一扫木偶,目光便移开,邓健那满是憧憬的眼神里,似乎稍稍有一些低落。

  但很快的,邓健便又微笑着对儿子道:“饿不饿,为父去给你和面,今日做蒸饼吃。”

  邓千秋摇摇头,和衣而起,道:“待会儿进皇城当值,那儿有餐食供应。”

  “噢,那便好,那便好。”

  邓千秋这才发现,此时的邓健一脸疲惫之色,风尘仆仆的样子,显然是连夜赶回家的。

  邓健将木偶摆放在了邓千秋屋里的小案上,一面唏嘘着叹口气,道:“为父在外,就担心你吃不好。”

  邓千秋道:“爹,我有些想不明白,为何皇帝要赐我们家一些田地,还让我入宫去当值。”

  邓健听到皇帝二字,身躯像触电一样,动作开始变得迟缓起来,随即却又恢复如常,眼帘垂下,似乎是想要隐藏自己眼里的情绪,口里却道:“这个谁能晓得。”

  邓千秋知道再问也问不出什么来了,便打量着邓健携带回来的书箱。

  这书箱是邓健的宝贝,里头都有他搜罗或者是抄写来的书,无论走到哪里,他都随身携带。

  皇帝虽然赐了些田,不过这些田,每年所收来的租子,其实也不过勉强应付一家人的开销罢了,邓健也不是一个擅长理财的人,所以这些藏书,对他尤为珍贵。

  邓千秋此时眼前却是一亮:“有了,我终于想到目标了。”

  邓健诧异道:“千秋,有什么?”

  邓千秋趿鞋而起,兴冲冲地道:“爹,这些时日,我入宫当值,还吃了一次席,方知咱们以往的日子,过的实在清苦,所以我便暗暗立下了志向,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绝不能让我们父子再吃苦了。”

  邓健听罢,突的眼睛一红,鼻头有些酸,吸了吸鼻子,认真地看了一眼眼前的邓千秋,不可置信的样子道:“儿啊……你长大了,你已经有志向了。”

  “爹,你先听我说完。”

  “好,好,好。”邓健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一脸欣慰。

  邓千秋道:“昨天夜里,我还在默默敦促自己一定要努力奋发呢,可清早起来,便又想到,我这个人又懒又馋,脑子似也不甚灵光,就算想要努力,只怕也难有什么成就。所以我现在将我的志向,小小地修改了一二,我现在重新立志,这个志向便是,要让我爹成为有用的人,要督促他来努力,出人头地,光耀咱们邓家门楣!”

  邓健面上的欣慰,渐渐变成了稍许尴尬,他温柔的眼睛,也慢慢地开始躲闪:“……”

  邓千秋这时却已是兴高采烈,好像过年一样,乐呵呵地道:“爹,你有没有信心?”说罢,又加重语气:“告诉我,有没有信心!”

  邓健张着嘴,沉默。

  邓千秋则津津乐道地道:“爹,你不是爱读书吗?既是爱读书,可否想过……参加科举?”

  “科举?”邓健一脸诧异之色:“国朝尚未开科举吧。”

  现在是洪武三年,诚如邓健所言,科举还没有开始!

  现在的朝廷命官,都是当初跟着朱元璋打天下,或者是前朝的旧官,不过邓千秋却知道,大明的科举,应该很快就要开始了。

  而这……也是邓千秋的杀手锏。

  这就相当于,恢复高考之前,却已有人提前得知了消息!而且邓千秋还清楚,这高考准备要考的大致是什么方向的内容。

  后世的人都知道,科举考的乃是四书五经,而且采用的是朱熹版的理学注释,要知道,即便有人觉得皇帝可能开科,其实也难以猜到这大明的科举要走什么形式的。

  譬如唐朝的时候,科举侧重诗赋。

  宋朝的时候,则花样百出,既有经史子集,也有诗词。

  即便同样的经史,实际上,里头的偏差也是极大!

  要知道人们虽口称儒学,可实际上,儒学里头,不知分了多少派别,从汉代的左氏春秋与公羊学的对立,到了宋朝时又出现了道学派,数学派,气学派,理学派,心学派,事功学派以及经世致用学派等等。

  到了元朝之后,因为上层的蒙古贵族们对儒学几乎属于放养的态度,使得这天下的儒学派别更是多如繁星,大家对儒学的理解各有不同。

  可邓千秋知道最终大明的科举会采用朱熹所注释的四书,也知道科举最侧重的乃是策问。

  这就等于赶在所有人之前,得知了高考的内容,以及要考的重点,而且还比所有人提前进行复习!

  邓千秋觉得只要自己的爹够努力的话,一定很有把握。

  而一旦能够科举高中,金榜题名,毕竟那是大明第一场科举,中了进士,这朱元璋要立木为信,固然他脾气不好,只要自己的爹不作死,自己父子二人,不到处去拉帮结派,这辈子应该吃香喝辣妥妥的。

  邓千秋越想越兴奋,于是道:“就算现在不开科,可大明要收揽天下的英才,也迟早要开科,爹早做准备,又有什么不好?再者说了,读什么书不是读?爹,你放心好啦,明日我给你买书回来,你好好复习。”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寸光阴一寸金,千金难买寸光阴。从今往后,这就是我邓家的祖训了,爹,你要牢记在心。哎呀,时候不早,我该上值了。”

  说罢,他匆匆穿了衣甲,急急忙忙地赶去点卯。

  只留下邓健愣在原地,目瞪口呆。

  他看着邓千秋的背影,不禁苦笑地摇摇头,轻轻叹了口气。

  似乎是在想着什么心事,又或者是邓千秋的一番话,让他想到了一些旧事,于是就这样沉吟了良久,口里不由喃喃道:“科举……科举……哎……真的可以吗?”

  …………

  两封自凤阳皇城而来的急奏,由急递铺的快马,火速送至南京通政使司。

  这是皇子的家书,通政司不敢怠慢,立即传递入宫。

  巍峨的南京紫禁城里,此时晨曦洒落在那如卧龙一般起伏的金色琉璃瓦上,散发出炫彩的光芒。

  在这光芒之下,则是一处偏殿,偏殿里,一个宦官匍匐在地,纹丝不动。

  端坐着的,却是一个面色略黑,相貌堂堂之人,他头戴着翼善冠,身披大红云龙纹理的绛纱袍,此时他的浓眉微微一凝,突然挥手:“退下。”

  “是,奴婢遵旨。”小宦官蹑手蹑脚起身,碎步退去。

  朱元璋起身,他身材魁梧,龙行两步,道:“鼎臣,现在的孩子,真是不晓事啊,朕若是不惩罚那两个小子,他们再不痛改前非,将来还不知会成什么样子!庶民之子若是顽劣,至多也不过害了他们一家。可天子的儿子,顽劣不堪,则要害死一路的百姓。”

  被朱元璋称呼为鼎臣的人,乃是中山侯汤和。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