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烧煤核
A+ A-

国言的声音不大,可李有田听的清清楚楚。

“什么煤核?大家不都是用煤饼和煤球吗?”李有田眯缝着眼睛说道。

国言从旁边找了一张旧报纸,用眼神询问着李有田,李有田点点头。

于是,国言用旧报纸包了一包煤核拿进来,“等会您捅开炉子,把这些煤核加进去就行了,别一次都加进去,您加个十来块就行了。”

“十来块?这么小的东西……二三个还比不了一个煤球大呢。”

“这火力烧起来可是不比个大个小的,您肯定用过木炭,是不是火大还不冒烟?这个东西跟木炭差不多,比木炭的火力还大呢。”

“噢?会比木炭火力还大?”李有田摇着头有些不相信。

要说,这山区地带可是不缺木炭的,实际上也不缺,下面的村镇里就有公社或者大队办的木炭窑口,可无论再怎么便宜,那也不会比煤便宜,所以,在县城里,不是谁都烧得起木炭的。

解放前,只有富贵人家冬天在家里用火盆取暖,烧的是木炭。解放后,也只有县机关在三九天烧点木炭取暖,等到了煤普及后,各个机关就用煤炉取暖,那个时候,一吨煤的零售价格不过25元,做成煤球和煤饼后,连20元都不到了。

怎么做成煤饼和煤球后,价格反而更低了呢?道理很简单,做煤饼和煤球得往煤里掺黄土,如果黄土的粘性不好,就得多掺,至少得掺入10%,否则,那煤是不会成团成球的。

机关办公室里有了烤火炉,不单单是取暖,还可以烧开水,热饭,每到冬季,去机关食堂里吃饭的人都少了不少,食堂再怎么便宜,也没有自己家里带来的午餐便宜,味道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食堂里的饭菜比不了。

夏天不能自己带午餐吗?不行,那年月办公室里可没有冰箱,带来的饭菜根本无法保存,到中午肯定会有味了。所以,机关食堂的生意到了夏天才是旺季。

李有田在食堂里的时候是烧过木炭的,尽管后来都烧煤了,可在后厨多少还会存有木炭,无他,在关键时候,后厨急需旺火做特殊饭菜的时候,只能用木炭,把木炭扔进炉膛里,用脚踢开下面的小鼓风机,十秒钟,那火势就升腾起来了,真是又快又方便。

啥是特殊饭菜啊?上级领导来视察,相邻县干部来联络,当地干部多少要尽点“地主之谊”吧?那年月,还不流行到外面豪华餐馆里去铺张,像房龄这中偏远的小地方也没有,咋办?这就是李有田这样的临时工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如果火力不够您可以继续加嘛,我外面的麻袋里还有。”国言笑着说道。

李有田将信将疑的捅开炉子,国言亲自动手把十几块煤核扔进炉膛。

“嗯,小伙子挺有眼力见的,将来必定有出息!”

老李乐呵呵的在边上刷锅,准备上灶,不到一分钟,那炉膛里的火力就喷射出来了,没错,是喷射出来,十几块煤核的火力可是很旺的,老李还用老法子开了鼓风机,那火头不喷射才怪!

“哎呦!我这锅……”就在李有田还按照老方式准备葱姜蒜炝锅的时候,那熟铁锅的锅底已经被烧成暗红色了,这个时候要是把油倒进去,肯定会立即就起火。

“您把鼓风机关了吧,这煤核烧起来很快的,现在炉膛里的温度至少有一千度,平时你们炒菜时的温度不会超过200度,这没法比的。”

李有田傻眼了,他一个大字认不到几百的大老粗,哪里知道这些?见后生如此说,赶紧用脚把鼓风机给关掉了,顺势也把锅从灶口上拿下来,放在旁边凉一凉,作为一个老资格的厨子,他知道,此时可是不能把姜葱蒜扔下去,更不能往锅里倒水,那会引起一片烟雾,所有的姜葱蒜会立即变成黑乎乎的。

没有了鼓风机,炉膛里的火势温柔了不少,老李看到铁锅恢复到了正常颜色,这才把锅重新放上去,然后就是麻利的点油炝锅,最后加入高汤……

如果是在平时,这高汤多少还需要个一两分钟才会翻滚起来,可这次却是例外了,高汤下去不到20秒就翻滚起来,把个李有田弄得手忙脚乱的……

不一会,一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就给国言做得了,在上面除了标配的臊子,还有五大块早就蒸透了粉蒸肉,馋得国言已经流口水了。

唏哩呼噜,国言毫不客气的对那碗加料的臊子面风卷残云,其实,他早饭也没吃,礼拜天,学校食堂是不开火的。

为啥学校食堂不开火呢?这是不是不合规矩啊?

县中学原来是没有住读生的,自打有了高中部后,才安排了住读学生,整个高中部有多少学生?嘿嘿,全部加起来不过是五十多名。

这点人数,编成一个班嫌大,县领导觉得不合适,好几个学生都来自县机关家庭,所以,入学时按照学生中考分数段进行了划分,于是,一班有三十二名学生,剩下的就都编入二班了。可见,那个时候人们就知道尖子里拔尖子。

国言是后来补进来的,自然就只能去二班,对这点,倒是没有人说啥。

这高中部怎么就这么点人?难道说高二高三都没有?对了,没有。

房陵县中学被批准成立高中部是两年前的事情,可成立了不等于就马上可以办班了,头一年,全县考上高中的学生不过才五名,为五名学生办一个班?作为师资力量很紧张的这里,那是不可能的,于是,只能让那五名学生去地区高中了。

第二年,考的成绩大幅度提高,按比例来说,翻了一番,可实际上也不过是十个学生,还是不具备办班的可能。

说,县里就不能想想办法?矮子里拔长子,把中考的标准降一降不行吗?

嘿嘿,不行,绝对不行。那时候,中考的卷子是省里或者地区统一下发的,县里压根就没资格没机会去玩猫腻,要知道,高中在那个时候就相当于一条腿迈进了体制的门槛,等同于中专啊。

初中毕业后就可以考中专,比如,戢辉就是走的这条路,早点读完书可以早点参加工作,而高中毕业后,可以考大学或者是大专,就是没考上,那学历也是相当于中专了,可以在县里任何部门去上班了。

正因为这尴尬的局面,教育局被县领导可是没少数落,当时还是副局长的戢蓬骅可是没少吃瓜落儿。

其实,这里还是有一些客观原因的,首先,生源不够,算算时间,前些年符合条件的初中生本来就少,而在六十年代中后期才是生育高峰,而且,这个时期出生的孩子基本上完整接受了义务教育,而在这之前,受到历史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接受的教育程度是不达标的,能进一步考上学校的学生真不多。

其次,房陵县本来人口就少,除了县城外,下面只有一个镇上有中学,能够按部就班的升上来的学生不多,而县城里的孩子,大多出生于六十年代中后期,只能在今年才冒出头来。

戢蓬骅是个明白人,所以,他一方面替老局长背锅,一方面拍着胸脯向县里立军令状,同时,深入到基层,狠抓教学质量,这才在今年一举翻身,他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新任教育局长。

原来的初中部没有住读生,那下面的初中生怎么办?其实,下面能考到县中的人数不多,多数还是在下面乡镇新建的中学里,少数来的,在县城也就只能投亲靠友,这在当地也是很普遍的。

没有亲戚投靠咋办?家里会在县城找个房子,父母会到县城来“陪读”,父母来不了咋办?不还有爷爷奶奶叔叔姑姑,大姨小姨啥的吗?总之,按照自然法则,车到山前必有路。实在没办法了,一些孩子干脆就不读了,这在那年月里也不少。

这次的高中班里,来自纯粹农村的其实只有国言一人,其它学生,要么是县里干部的孩子,各个学校老师的孩子,还有几个是工厂子弟。

戢蓬骅以地区高中为榜样,坚决要求高中生必须住读,他希望在这一届学生里出几个大学生,如果不能集中精力在学校里学习,他觉得很难突破高考那关。

当年,高考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80年,高考录取率仅为7%。到了81年,录取率也不过才11%,实话说,那几年落榜的学子真是没赶上好时光。

根据县里文化部门的考证,本县从前清光绪十八年后再无人中举,就连秀才都是寥寥无几,当地人说“这是天荒”了。

一大海碗的臊子面被国言不到十分钟就吃光了,吃得只打饱嗝。

那边,李有田还在看炉膛里的火,那火是真旺啊!他有点舍不得盖湿煤了。

“小伙子,你这煤……啥子来着?是从哪里搞来的?”

“那叫煤核,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焦炭,这东西可是有讲究的,知道省城里的钢铁厂不?就是用这东西炼钢铁的。”国言揉着肚子说道,“你要是喜欢,我外面还有大半麻袋,你给我一块钱,我都给你,过些天我还能给你弄点来。”

国言显然是耍了心眼,哪来的?告诉你了,我还咋赚钱?

李有田算了算,这价钱比买煤还便宜了不少呢,于是就点头答应了。

“麻袋不要换了,我给一条你,你把那些煤……噢,煤核搬进来吧。”

李有田的账算的是很快的,这煤核比煤好烧啊,价钱也不贵,更重要的是,无需自己再加工了。他现在用的煤饼和湿煤都是自己买回无烟煤后兑上黄土,然后再放到后院里晒,要的天气不好,这煤饼跟不上,那就得烧柴火了,很不方便。

更重要的是,李有田买煤还得去申请煤票,要是超标了,有钱也买不来,所以,他家后院还堆着不少柴火,那就是预防没有煤的时候补上。

这李有田一个月能用多少煤?说起来可也不少呢。

这李家饭馆吃饭可以不用粮票,于是,到这里来吃饭的人就不少了,尤其是早餐,许多家里干脆也学着省城人那样,到他这里来“过早”,还有一些年轻力壮的单身汉晚上还要来“宵夜”,一两毛钱就能填饱肚子,他这馆子的生意没法不好。

要是到了赶集日,来这城关镇赶集的人就多了,四里八乡的人都来了,卖出山货的会到这里来吃上一顿,没卖出去的也会来这里,把山货便宜给李有田,李有田也得请人吃上一碗臊子面。

原来这里赶集是初一十五,后来又约定俗成的改为逢十,到如今,已经是逢五逢十为赶集日,逢五为小集,逢十为大集。

李有田光是应付赶集日,他就忙得没时间去跑关系,找熟人去申请各种票证了,现如今有个后生给他这么好的东西,他不在乎多花点钱。

拿着一块钱,国言把大半麻袋的煤核给了李有田,这就算是完成了一把交易,除去花掉的二毛钱,国言还净赚了八毛钱。

国言为啥不把买起来的煤核都卖给李有田呢?其实,他心里是有算计的。

老道告诉过他,上门的买卖和被人找上门的买卖在价格上是不一样的,现在,李有田对用煤核还没有多少感觉,等到有感觉了,他不担心李有田不找自己。

果然,第三天,也就是国庆节前的一天,李有田还真找到县中学去了。

“我找你们这里的一个学生,他说他是从乡下来你们这里住校的。”李有田对看大门的一个熟人说道,“老哥你帮个忙,帮我打听打听。”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有点憨? 第2章 到城里上学 第3章 李记饭馆 第4章 烧煤核 第5章 要过节了 vip 第6章 回道观 vip 第7章 老道(1) vip 第8章 老道(2) vip 第9章 打篮球(1) vip 第10章 打篮球(2) vip 第11章 露了一手 vip 第12章 体育生 vip 第13章 体育生 vip 第14章 高三(1) vip 第15章 高三(2) vip 第16章 高考准备(1) vip 第17章 高考准备(2) vip 第18章 高考(1) vip 第19章 高考(2) vip 第20章 走进大学(1) vip 第21章 走进大学(2) vip 第22章 过十一(1) vip 第23章 过十一(2) vip 第24章 偶遇教授(1) vip 第25章 偶遇教授(2) vip 第26章 老道走了(1) vip 第27章 老道走了(2) vip 第28章 又到分配时(1) vip 第29章 又到分配时(2) vip 第30章 船上夜聊 vip 第31章 等待(1) vip 第32章 等待(2) vip 第33章 等待(3) vip 第34章 第一次南下(1) vip 第35章 第一次南下(2) vip 第36章 第一次南下(3) vip 第37章 意外的分配(1) vip 第38章 意外的分配(2) vip 第39章 补课(1) vip 第40章 补课(2) vip 第41章 文职转军职 vip 第42章 又上学(1) vip 第43章 又上学(2) vip 第44章 分析报告(1) vip 第45章 分析报告(2) vip 第46章 老赵进修(1) vip 第47章 老赵进修(2) vip 第48章 老家来人(1) vip 第49章 老家来人(2) vip 第50章 老家来人(3) vip 第51章 老家来人(4) vip 第52章 过年 vip 第53章 又变了 vip 第54章 万事开头难(1) vip 第55章 万事开头难(2) vip 第56章 钓鱼场(1) vip 第57章 钓鱼场(2) vip 第58章 钓鱼场(3) vip 第59章 聊天(1) vip 第60章 聊天(2) vip 第61章 出点子(1) vip 第62章 出点子(2) vip 第63章 震动(1) vip 第64章 震动(2) vip 第65章 震动(4) vip 第66章 碰硬(1) vip 第67章 碰硬(2) vip 第68章 碰硬(3) vip 第69章 碰硬(4) vip 第70章 晋级了(1) vip 第71章 晋级了(2) vip 第72章 又一年(1) vip 第73章 又一年(2) vip 第74章 又一年(3) vip 第75章 大彪回来了(1) vip 第76章 大彪回来了(2) vip 第77章 再返母校(1) vip 第78章 再返母校(2) vip 第79章 遗憾!(1) vip 第80章 遗憾!(2) vip 第81章 五户商贸(1) vip 第82章 五户商贸(2) vip 第83章 五户商贸(3) vip 第84章 顶牛了(1) vip 第85章 顶牛了(2) vip 第86章 顶牛了(3) vip 第87章 顶牛了(4) vip 第88章 流水安装(1) vip 第89章 流水安装(2) vip 第90章 甬城故事(1) vip 第91章 甬城故事(2) vip 第92章 甬城故事(3) vip 第93章 换个路子批钱(1) vip 第94章 换个路子批钱(2) vip 第95章 换个路子批钱(3) vip 第96章 兼职(1) vip 第97章 兼职(2) vip 第98章 兼职(3) vip 第99章 老谭的故事(1) vip 第100章 老谭的故事(2) vip 第101章 老谭的故事(3) vip 第102章 老谭的故事(4) vip 第103章 国言回县(1) vip 第104章 国言回县(2) vip 第105章 三把火(1) vip 第106章 三把火(2) vip 第107章 聊斋(1) vip 第108章 聊斋(2) vip 第109章 省城一游(1) vip 第110章 省城一游(2) vip 第111章 省城一游(3) vip 第112章 教育兴县(1) vip 第113章 教育兴县(2) vip 第114章 教育兴县(3) vip 第115章 以点带面(1) vip 第116章 以点带面(2) vip 第117章 以点带面(3) vip 第118章 国言的辩证法(1) vip 第119章 国言的辩证法(2) vip 第120章 国言的辩证法(3) vip 第121章 调整(1) vip 第122章 调整(2) vip 第123章 调整(3) vip 第124章 调整(4) vip 第125章 不是结尾 vip